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家风影响党风,家教关乎长远。家风正,才能品行正,品行正才能行为端。今天和小编一起走进新余市望城工矿区检察院干警—肖晗,聆听她的家风故事。
图为肖晗和她的父亲
言传:做好学问,做好人
我的父亲出身在普通工人家庭,1976年父亲参军入伍,父亲去部队的前一天,爷爷叮嘱父亲到了部队一定要做好学问,做好人。这句朴实无华的嘱托,成为了父亲最珍贵的行囊。九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父亲吃苦耐劳、坚韧不拔、无私无畏的品格。1985年,父亲告别部队生活,转业到地方成了一名人民检察官。父亲在31年的检察生涯中,一直保持着军人的本色,用军人特有的坚韧、执着,成功侦破了各类案件上百件,并多次立功,获得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等荣誉称号。
只要来了案子,父亲不能回家那是常有的事,少则一个星期,多则一、二个月,案子紧张的时候,他每天只能睡二、三个小时。在他的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一床行军被,累了他就裹着行军被休息一下。母亲心疼父亲想要给他换一床新被子,却被父亲拒绝了,父亲说,只要每次看到这床行军被,就会想起爷爷对他说的那句“做好学问,做好人”。
家风亦道,春风化雨潜移默化
“从青涩到华发,对法律和人民的敬畏和珍视,让我不曾停下脚步。很幸运,我们家两代人都能为检察事业而奋斗。”这是父亲在退休时对我说的话。如今,我传承了父亲的事业,从一个总是爱跟在父亲身后的小丫头,成长为一名乘风破浪的检察人。
在我的记忆里,父亲总是来去匆匆,步履不停。我已数不清父亲有多少次披星戴月回家,记不清父亲有多少个通宵达旦在办案。身着检察制服、一脸严肃认真忙碌的父亲,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2006年大学毕业后,我通过考试成为检察新兵,就在我穿上“检察蓝”的那一天,父亲说,希望我珍惜职业、尊重职业,做好学问,做好人,这句简简单单的“做好学问,做好人”爷爷叮嘱给了父亲,父亲又叮嘱给了我。
身教:父亲希望我多吃苦
考入检察院时我还是个法律的“门外汉”,面对诸多法律术语和专业用语,一度有种“老虎吃天无从下口”的感觉。父亲告诉我,万丈高楼平地起,做任何事情首先是要练好基本功。父亲“手把手”传授工作经验给我。
为了尽快填补法律知识空白,我购买了大量的法律书籍,在工作之余“恶补”法律专业知识。在加入检察队伍的第二年,我毅然报考了国家司法考试并顺利通过,取得了任职资格。
刚被分配到公诉科的时候,我负责科室的内勤工作,案卷整理、报表填写等事务性的工作我做了很长时间。最开始我有点儿想不通,这和我心中的检察职业相差甚远。父亲开导我说,别小看这些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,这些工作能够让你熟悉案件的办理流程,掌握与案件当事人、辩护人的沟通技巧,并再次叮嘱我要做好学问,做好人!
我一直将父亲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。从检至今,我一直以父亲为榜样,努力向父亲看齐,奋战在办案一线,先后获得江西省“扫黄打非”先进个人、江西省“三八红旗手”、江西省“最美家庭”、新余市“最美军嫂”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。在这些荣誉的背后,倾注的是我对检察事业最真挚的情感,这些也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。
恪守:温度的传承
近年来,我通过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接触到了很多懵懂的孩子。记得我办理的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,涉事的未成年人是一个年仅15岁的孩子,面对眼前这个犯错的孩子,当时我的内心充满惋惜和心疼。我向父亲说起这件事,并问父亲,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还能做些什么。父亲和我说,孩子懵懂无知,不小心走岔了路,我们要做的,就是不离不弃地牵着他们的手,把他们带回正途。父亲还告诉我,虽然法律条文是冰冷的,但司法是有温度的。那一刻,父亲的话就像是一束光点亮了我,我意识到知法懂法对孩子来说多么重要。我想化身引路人,用法律这把伞去保护孩子。
2018年5月,我通过了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的考核,正式成为一名“女童保护”志愿者讲师,同时加入了“女童保护”新余检察检花团队,在工作之余,我以三尺讲堂为阵地,为上千名儿童带去一堂堂法治课程,播撒法治种子,呵护每一朵花蕾。
家风永传承
家风,是无形的财富,我想要把这份好家风传承下去。如今,我也是一位母亲,我非常重视对孩子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培育。我希望父亲对我说过的那句“做好学问,做好人”也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珍贵的行囊。家风家教是永远难忘的声声教导,是盛满亲情的陈年佳酿,是延续传统的精神薪火。良好的家风让我相信,我们这一代人不仅会传承好老一辈的优良传统,更会有自己的家风故事。